外国文学研究(12)
语言学与教学研究 (11)
翻译研究与辞典编纂(9)
《罗森克兰茨和吉尔登士顿之死》的戏剧谋略分析
贾智
摘要:斯托帕德戏剧《罗森克兰茨和吉尔登士顿之死》可称之为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的外传。莎剧中的两个龙套人物在《罗》中摇身一变成了主角。通过分析剧本,挖掘台词隐含意义,可以发现作者在剧中一以贯之的戏剧谋略。这种思维与观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最终的效果还是要通过与观众的互动在舞台展现出来。本文在深入体验剧本三幕的前提下,层层剖析,让作者的创作思维和心理明晰可辩。
关键词:戏剧 观众 斯托帕德 戏剧谋略
唐吉珂德为何“长生不老”
姜晗之
摘要:唐吉珂德从出版至今有4个多世纪。四个世纪间,对这个人物的阐释历经了从傻瓜、绅士、浪漫骑士和英雄的转变。缘何唐吉珂德在新的时代可以有新的意味?什么构成了唐吉珂德的不朽?文学作品的命运值得我们的研究,尤其是像唐吉珂德这样意义流传了几个世纪的经典文学作品。本文试图通过发掘唐吉珂德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用途和阐释来回答这些问题,并且发现人类社会总是在用“现今的眼睛”去看待文化经典作品。
关键词:唐吉珂德 文学经典 文学解读
当天使陨落人间
——弗里德里希•黑贝尔和他的《阿格娜丝•贝尔瑙厄》
姜莱
摘要:随着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结束,欧洲社会暂时归于平静。市民阶层的目光也从之前对新秩序的美好构想中,转向现实的日常生活。反映在文学世界中,出现了许多描写风景田园和生活琐事的叙事作品,因此这段时期有时被称作“市民现实主义”。国内对该时期作品的引入介绍尚不丰富,而且基本也仅限于叙事文学。本文将从戏剧方面,介绍该时期成就最大的作家黑贝尔和其代表作《阿格娜丝•贝尔瑙厄》。
关键词:市民现实主义 戏剧 黑贝尔
非典型的拉康式的成长小说《红色英雄勋章》
孔庆昊
摘要:《红色英雄勋章》作为美国自然主义小说中的代表作品,在人物的心理刻画方面也具有时代超前的特质。作者史蒂芬.克兰描写了主人公亨利从幻想在战争中获得荣耀转变为看清战争和自己的本质的“成长”过程。这种心理转变过程与法国心理学家雅各.拉康的成长理论极其相似。关于这一点也有学者研究过,但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则在于书中所反映出的非典型性拉康模式的成长小说的特征。
关键词:拉康心理学 成长小说 非典型性 解构与重构
“谁能够告诉我我是什么人?”——论《李尔王》中的变形
吕珏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李尔王》中的“变形”,尤其是人物变形,追溯它在西方文学史上的发展演变,揭示其对人物塑造与阐释的重要意涵,从人物内涵的多样性上升到文本思想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从而阐明变形之于《李尔王》精神维度的本体性意义。从分析人物层面的变形到思想内在的变形形式,试图探索莎士比亚对“我是什么人”这一人类根本性的问题的思考和回答。
关键词:变形 自我认同 复杂性
试论旅行在《红与黑》中的意义
王一平
摘要:本文重点分析了《红与黑》中有关旅行场景的描写。在选取了相关片段的基础上,我们将旅行与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联系起来加以分析,从而看出旅行在《红与黑》中所占的份量。《红与黑》中有关旅行的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向前发展。作者借助旅行独有的特点强化了人物的性格并突出了人物的形象。此外,我们还能够从旅行的场景中看到作者创作这部小说的最根本的旨意。
关键词:旅行 《红与黑》 司汤达
另类的成长发展小说
——以《威廉•麦斯特》为参照评析施蒂夫特作品《晚夏》
徐庆
摘要:施蒂夫特的《晚夏》在很多方面突破了歌德在《威廉•麦斯特》中开创的成长发展小说的经典模式。《晚夏》中的“漫游”主题强调的不是不同价值观的冲突、碰撞,而是一种价值观的垄断地位,因此主人公的思想在全书中没有经历任何变化。个人的成长在《晚夏》中并不意味着社会的同步发展,因为书中的社会已经十分完美,没有发展的必要。这表现了施蒂夫特对社会变革的怀疑态度。
关键词:《晚夏》施蒂夫特 成长发展小说
男性气质的微妙诗学
——霍尔顿•考尔菲德成长历程的两难境地
颜虹芳
摘要:在过去的50年里,美国文学渐为关注并深入探究社会对男性气质的建构。整个社会逐渐形成一个父权体系传统框架内关于男性气质的公式:强硬、独立、强壮以及感情内敛,然而,传统框架中依旧颠覆性和超越性因素。本文剖析了美国著名的少年成长小说《麦田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对传统男性气质建构的认同和质疑。霍尔顿用行动诠释对自己男性气质的理解,从而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感,但同时敏感、充满爱心、不以欺凌弱小来彰显英勇的男人。
关键词:男性气质女性气质 颠覆 爱
美国本土传统在本土文学中的生存与延续
叶如兰
摘要:本土美国人崇仰自然,视之为神圣。通过神话故事和典仪等传统,本土人表达着对自然和大地的敬仰。但匮于书面文学的发展,本土人的传统和文明自古以来都是以口头形式传授。当本土文化传统日益面临西方主流文化侵蚀同化之时,一批美国本土作家开始了用文字记录本土传统的历程。莱斯莉•西尔科是这场印第安文学复兴的主导力量,本文结合她的作品探讨本土传统的保留和延续。
关键词:美国本土传统神话 典仪 拉古纳•普埃布洛 西尔科
“女硬汉”凯瑟琳——重析《永别了,武器》的女主角
余书娴
摘要:长期以来,海明威长篇小说里的男主角均被尊为“硬汉”;而女主角要么是毁灭男人的荡妇,如《太阳照样升起》里的布莱特,要么是牵绊男人的痴女,如《永别了,武器》里的凯瑟琳。本文结合时代与文本,重新分析《永别了,武器》的女主角凯瑟琳,旨在说明:凯瑟琳并非不谙战争,等待爱、痴于爱、死于爱的传统女性,相反,她谙熟惨烈的一战,然后以爱疗伤、积极求生、虽死犹荣,是那种“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女硬汉”。
关键词:《永别了,武器》 凯瑟琳“女硬汉”
建(虚)构历史
阅读拜厄特的《占有:一部罗曼史》有感
袁茂红
摘要:A. S.拜厄特的小说《占有:一部罗曼史》是她的成名作,也为她赢得了的布克文学奖。小说将历史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并驾齐驱,这样即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又增加了叙述的维度。当现在的主人公将过去主人公的故事挖掘出来,人们发现了这与他们以往的知识是大相径庭的。借此,拜厄特展示的主题是历史与历史撰写的不确定性,而且她还试图解释这种不确定性,而答案则隐藏在了小说的标题中。
关键词:占有 历史 历史撰写 不确定性
不同寻常的传记:《福楼拜的鹦鹉》之矛盾与游戏
赵璧
摘要:作为一部后现代小说,《福楼拜的鹦鹉》(Flaubert’s Parrot)描绘了一位已退休的医生乔弗瑞•布莱斯威特(Geoffrey Braithwaite),这位业余的福楼拜研究者被福楼拜小说中和有关历史中所记载的一只鹦鹉所吸引,决定前往这位法国作家的家乡,来一探究竟。这部半叙事半文学批评的作品围绕着布莱斯威特队与福楼拜的研究和思考而展开。整部书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传记色彩,主人公布莱斯威特从方方面面向读者阐明了他对于传记的看法,即应当如何写、如何读以及如何评判一部传记。主人公通过文字所带来的种种困境,例如把握历史的困难,真实与虚构的对立,阐释与过渡阐释的界限,生活与艺术,等等,引导着读者在阅读的同时,对这些问题进行独立思考。作为作者,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也对在把握知识的过程中,传统的叙事方式所起到的作用进行了拷问。同时,他也在不断暗示读者,要学会质疑自称真实的叙事以及其背后意识形态的作用力。
关键词:后现代 历史表述 真实 主观性
语言和社会文化
付岩
摘要:萨丕尔(Sapir)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留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Sapir,2002)。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语言反映社会文化;语言是一种文化样式,语言塑造社会文化;语言是该民族洞察世界的样式,它限定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另外语言通过对世界的范畴化来建构人类世界、塑造社会文化。因此,我们在从事语言研究的同时,需要把语言和它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格外发挥语言的功能,阐扬语言学的原理” (罗常培,2004)。
关键词:语言 反映 塑造 社会文化
论形式语义学
潘佳佳
摘要:分析哲学的兴起代表了西方哲学的语言性转向,直接推动了一场语言形式化的运动,孕育了形式语义学。分析哲学家主张清晰明确的语言,将现代逻辑运用于语言研究;真值条件语义学与蒙太古语法理论又令形式语义学的发展更进了一步。虽然这些理论存在一些不足,但这些不足正是形式语义学的发展方向,且形式语义学的实际应用也受到了极大肯定。
关键字:形式语义学 分析哲学 真值条件语义学 蒙太古语法
论主体间立场研究框架下模糊限制语概念的嬗变与争议
张雪波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模糊限制语在主体间立场研究框架下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争议。模糊限制语经历了从传统的情态系统内的研究到结构层面再到超结构层面研究的一个发展,它的概念不停的被扩充,现在已经是一个十分宽泛的范畴。围绕模糊限制语主要有两大争议:一是界定模糊限制语的界定条件;二是关于模糊限制语的礼貌功能被泛化的问题,有些学者以科学语篇中模糊限制语的作用提出了反驳。
关键词:模糊限制语 情态 主体间立场
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语篇分析
周静
摘要:批评性语篇分析认为,语篇是具体化的社会实践。批评性语篇分析注重对大众语篇的批评性解读,以揭示语篇、权力、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新闻语篇是批评性语篇分析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被认为是“现实的社会建构”。本文以《华盛顿邮报》上的一篇新闻报道为例,运用批评性语篇分析的理论和工具,从蕴涵、分类、言语转述等方面进行具体的解读,以考察作者是如何选择和使用各种话语手段的,并以此揭示文本背后潜在的意识形态。
关键词:批评性语篇分析 新闻语篇 分类 言语转述
态度系统与艾德娜的情感觉醒
张竹莉
摘要:本文运用评价理论的态度子系统,分析了小说《觉醒》的主人公艾德娜的情感觉醒过程。作者凯特•肖邦对态度资源的使用,表明她同情女主人公,认为婚外之情并非有罪。作者把情感词,判断词与鉴赏词结合使用,来构建艾德娜的情感觉醒框架,使读者能够分享那种情绪反应。但是作者忽略了她的意识形态远远超前于同时代人之事实。在当时的男权社会,女人只能是男人的附属品。她那个时代的读者因此采取抵制性的态度。她用自己的态度和推断影响读者和同时代人的态度和行为的努力,是失败的,原因在于她对人际意义构建的失误。
关键词:评价理论 态度系统 觉醒
表示禁忌的韩国语谚语调查研究
金韶英
摘要:表示禁忌的谚语和人们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从表示禁忌的谚语中,可以看该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风俗、生活习惯和思考方式的特点。韩国的禁忌语具有特定的语法结构特征和本民族所特有的民俗特征。本文将收集调查现存的表示禁忌的谚语,对语法结构进行分析,列出各方面的表示禁忌的谚语,揭示大韩民族在文化心理上不同于他民族的特点。
关键词:禁忌语 韩国 文化
韩国语副词“또,다시”与汉语副词“又,再”的对比分析
王璐
摘要:副词是修饰或限制动词和形容词、只能充任状语的虚词。学会正确地使用副词,可以大大提高语言水平。但由于副词在词类中属于较为复杂的一类,意义相近的副词比较难于区分。而且每一个副词又几乎都有其特定的用法。因此,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要正确掌握副词的使用方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韩国语副词“또”“다시”都是固有副词,意思相近,学习者区分起来本就有一定难度,加之一般教材上只简单地把“또”“다시”都解释为“再”,“又”,“再一次”等等。因此学习者在使用时往往用汉语与之生搬硬套,结果产生许多误用。本文将分别分析“또,다시”和“又,再”内部和互相之间的异同点,然后再总结出两个语种间的对应关系。
关键词:副词 韩国语 又 再 对比
韩国语俗语浅析
严丽
摘要:俗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既是人民大众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得出的知识和经验的高度概括,又是人民群众语言浓缩的精华、群众智慧的结晶。自古以来与中国有着非常密切关系的韩国在悠久的历史中沉淀下了极其丰富的俗语形式。本文主要针对韩国语俗语的词汇结构、语义结构、句法结构和文化深层结构进行浅析,并进一步对韩汉俗语进行比较,试图探讨学习韩国语俗语的一些捷径。
关键词:词汇 语义 句法 文化 对比
论系统功能语言学核心理论在高校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的应用
孙少华
摘要:本文旨在讨论系统功能语言学六大核心理论在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表明,过去国内对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更多地侧重于对阅读、写作、听力等专业技能方面的讨论,对专业语法教学的讨论并不多见。文章认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系统的思想、层次的思想、元功能的思想、功能的思想、语境的思想和近似的或盖然的思想能够在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 英语专业语法教学 核心理论
论幽默对词汇记忆的作用
杨敏
摘要:本文通过小试验、调查问卷、访问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幽默对英语词汇记忆的作用。作者提出,幽默教学能够加强联想记忆,帮助学生通过已知信息来记忆新信息。试验结果表明幽默教学法使新词记忆更容易。通过比较幽默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影响下不同的遗忘曲线,进一步证明幽默教学法使记忆更牢固持久,并且缩小相对优秀的学生和相对落后的学生之间的差异。
关键词:幽默 词汇学习 联想记忆 遗忘曲线
论词源解析对大学生英语词汇发展的影响
赵蓉
摘要:词源解析在一语习得中被视为学习者词汇发展的有效策略。近年来,二语研究者也开始关注词源方面的输入对于学习者词汇习得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实验表明对于中国大学生而言关于生词的词源知识有助于对这些词汇的记忆和提取。
关键词:词汇发展 词源分析
戴着镣铐的华尔兹
——简析十四行诗翻译
冯佳
摘要:十四行诗作为西方文学历史中的一种特殊的诗歌体裁,以其独特的形式、风格和韵律表达了文艺复兴时期诗人的各种情怀,带给读者丰富的情感体验,本文试从这一诗体的翻译的角度来剖析当今以翻译理论和准则是如何在实际中得以体现的。译者以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脉络为导向,将文字符号抽离成情感表达的手段,从而将十四行诗的澎湃热情尽数保留。
关键词:十四行诗 莎士比亚 读者反应论
小品文的风格与翻译
-----析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
汪文娟
摘要:本文认为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成功在于他对原文风格的深刻理解,并尽力在译文中保留原文的风格。本文讨论了风格的含义、要素及在翻译时保留风格应该遵循的原则和采用的方法。通过对林语堂翻译《浮生六记》中具体译例的考察,分析了其翻译处理手法,认为林译的成功在于较好地保留了原文的清新的写作风格。通过对林译方法的考察,期望能够对以后的小品文的翻译及翻译风格研究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可译性 不可译性 风格 小品文 《浮生六记》
翻译:一种“双声”的对话
——解析道格拉斯•罗宾逊的翻译对话理论
王莉娜
摘要:美国翻译理论家罗宾逊从翻译个体的主体性出发,把翻译看作是在译者、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展开的一场穿越时空、跨越语言文化障碍的“双声”对话,揭示了现实翻译活动的动态性、复杂性和多样性。本文追溯了罗宾逊的翻译对话理论形成的渊源,对该理论的主要论点进行了分析评判,指出这种对话理论对目前翻译研究的借鉴意义及其内在局限性,以期促进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之间的对话、中西方翻译学者之间的对话。
关键词:翻译身体学 双声 翻译修辞 翻译伦理
重释林纾翻译中的缺陷
——以钱锺书的《林纾的翻译》为引
项东
摘要:本文结合钱锺书先生所写“林纾的翻译”一文,试图对在传统视角下林译的一些缺陷——不谙西文、速译导致滥译、大量增删、选材不当——进行剖析,发掘其中的积极元素,从另外一个侧面来诠释林纾的翻译如何协助他达到推介西方文学、启民救国的翻译目的。
关键词:林纾林译 钱锺书 翻译缺陷 翻译目的
“直译”的缺憾
——浅评徐迟翻译的《瓦尔登湖》
赵黎明
摘要:在中国,徐迟翻译的《瓦尔登湖》汉译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而且一直被推崇为“译文经典”,但是如果仔细阅读研究却发现有很多语言晦涩及误译之处。本文针对徐迟先生采用的主要翻译方法——“直译”,阐述中国一些现代翻译家及哲学家对“直译”的理解和阐释,分析徐迟在翻译《瓦尔登湖》中过分强调字面意义导致误译、死译,以及“直译”容易导致的一些误区,从而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欣赏这部世界名著。
关键词:《瓦尔登湖》直译 字译 误译
内探其源,外传其神
——论地名的翻译
赵露青
摘要:地名翻译是翻译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着不少玄机。地名翻译有常规可循,但有时译者可以超越常规,灵活处理。本文首先分别总结了地名通名与专名翻译的惯用策略,而后指出,地名在文本中的功能是影响翻译策略的深层因素。翻译以“说明与告知”为主要功能的地名需“内探其源”,而翻译以“引发联想,传递言外之意”为主要功能的地名时,“外传其神”是关键。
关键词:地名翻译内探其源 外传其神
小议钱钟书《林纾的翻译》
郑贝尔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了钱钟书先生的《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所体现出的翻译理论观以及林纾的翻译本身的优点和弊病,具体探究的内容涉及了翻译的功能、翻译过程中错误的不可避免性和理想的翻译等,而林纾的翻译作品也正是检验这些理论的很好例证。同时,本文也对钱钟书先生提出的“化境”这一翻译的最高境界提出了一些疑问和自己的见解。
关键字:钱钟书林纾的翻译 翻译理论
超常搭配的韩中翻译问题初探—以诗歌翻译为例
韩香花
摘要:国内研究超常搭配的论文中以翻译学的视角进行研究的较少,而在韩国语领域中,对超常搭配的研究多侧重于对隐喻辞格的解释上。本文主要参考了国内研究超常搭配的成果,以现有的韩国诗歌汉译为例,对诗歌超常搭配的韩中翻译方法提出了参考性意见。
关键词:诗歌 超常搭配 韩中翻译
从语言观的变迁谈德语文学翻译理论的历史传统
胡颍川
摘要:在本文中,作者试图从语文学的视角入手,通过分析“语言”这个概念在德国文学历史中的变迁过程,整理出一条德语文学翻译理论发展的线索,一次反映出语言观在德语文学翻译传统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德语翻译理论 语文学 语言的定义
网站:www.xubinghui.com Copyright©2024 必赢nn699net - 点击进入 版权所有 沪ICP备050136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