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研究 (12)
语言学与教学研究 (11)
翻译研究与辞典编撰(4)
酒神的献祭――论《威尼斯之死》中的神话语境
柏栎
摘要:托马斯·曼的中篇小说《威尼斯之死》历来享有盛誉,具有浓重的神话主义色彩,但并不仅仅是神话与文本的叠加。主人公阿申巴赫去而复返这一事件为分界线,之前,神话对于阿申巴赫来说是“他在”的存在,因为它处于理性的自我意识模式之外;之后,阿申巴赫逐渐接近神话,融入神话,由旁观者而成为实践者。在这一过程中,悲剧完成了献祭的最终过程。本文拟就阿申巴赫出入神话语境的线索,分析神话语境对于成就悲剧的意义。
关键词:托马斯·曼 《威尼斯之死》 神话主义 悲剧 语境
施尼茨勒《艾尔丝小姐》中的内心独白
董勤文
摘要:在小说《艾尔丝小姐》中,施尼茨勒实验性地运用了内心独白的手法,将主人公对所发生事件的反应、思考和内心斗争一览无遗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利用第一人称内心独白写作,有助于消除读者与小说人物之间的距离感。通篇仅仅从主人公艾尔丝小姐的视角进行事件叙述和评论,增加了故事情节的紧张感,表现人物在困难境地中的孤独无助。小说的内心独白具有意识流小说幻想、思考、现实、回忆等各种因素交织和跳跃的手法,真实地描摹了人内心世界的活动,透露人物潜意识的文本。文中采用现实对话和内心独白交替的形式,体现现实与可能、社会要求与自我希望的矛盾,而内心独白中的“我”的多个声音则揭示了主人公艾尔丝小姐自我身份意识与社会身份意识之间的不可协调性。小说内心独白的文学形式十分有助于展现人的社会性与自我意识之间的冲突状态,批评了连血缘亲属都无法例外的人际关系物质化现象,呼吁社会对人作为个体的关注,特别是个人身份认同的需要和心灵世界的渴望。
关键词:施尼茨勒 艾尔丝小姐 内心独白
韩语汉字词和汉语词的同形异义对比研究
过淑娴
摘要:中韩两国同属汉字文化圈,彼此有着深刻的渊源和密切的往来。1446年《训民正音》诞生之后,韩国拥有了 “韩字”。但是,汉字和汉字词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作为韩语词汇的一部分被沿用至今。现在韩语中使用的汉字词大多起源于中国。随着历史的发展,韩语汉字词和汉语词汇之间在形态、音韵、语义等方面都产生了差异。词形一样、词义不一样的韩语汉字词和汉语词就是同形异义词。这种词可分为 “完全异义词”和“部分异义词” 两大类。
关键词:韩字 韩语汉字词 汉语词 同形异义词
汉语“吃”与韩国语的对应关系考察
何璐璐
摘要:本文对汉语常见词“吃”的各种不同用法进行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找出其在韩国语中的对应关系及对应译法。
作者按词性和搭配习惯,将“吃”的使用分为如下六种形式进行分析:用作动词与具体名词、抽象名词、形容词等搭配使用,用作组成词汇的语素且自身没有实际意义,在古汉语中用作介词,用作名词与形容词搭配使用,某些特殊搭配词组,以及以“吃得/不X”的形式出现等。
关键词:吃 韩国语 对应关系
横光利一《机械》与鲁迅《狂人日记》之“狂人”的不同
黄略明
摘要:鲁迅和横光利一是中日近代非常著名的作家,他们在20世纪初分别完成了《狂人日记》和《机械》这两部最重要的小说。两部小说都以心理、行为明显异于常人的狂人为主人公,在创作手法上也都分别具有很强的原创性。两种狂人虽然都源自真实世界的原型,但由于国家及社会背景的不同,分别被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并分别代表了革命的文学与文学的革命。
关键词:狂人 机械 横光利一 鲁迅
文学翻译的积极妥协----再创造性
姜渊卉
摘要:苏珊·巴斯内特对诗歌翻译的立场:我们没有办法把一首诗歌从一种语言中转化到另外一种语言之中,但是我们却能够对之进行移植。我们把种子种植在新的土壤里,就能够滋养出新的植株。一篇文学翻译佳作体现了译者对两种文化的熟练运用。但是翻译活动本身却是不断妥协的过程,译者在其中必须合理地平衡两种文化。这种妥协不是消极的,而是在不断摸索和探究中的再创作。要使种子在不同的土壤中开出同样美丽的花和结出丰硕的果实。
关键词:妥协性 再创造 种子 移植
英语“予格转换”结构的二语习得研究
李烨霖
摘要:本文对英语“予格转换”结构的习得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语义句法界面的分析,我们发现汉语和英语的“双宾-予格结构”是否可以转换都符合“转换核心义-引申义”的层级分布规律。虽然两者的层级分布存在差异,通过实验我们证实,原本较狭隘的中文核心义范围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被部分扩展。我们还发现母语结构迁移是以语义框架习得为前提的。
关键词:予格转换 核心义-引申义 语义层级
词汇语用学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现象研究
林晶晶
摘要: 一词多义现象一直是词汇语义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传统的经典范畴理论和结构主义一般局限于语言的内部结构,较少论及语境及其它认知因素在一词多义现象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未能把握一词多义现象的实质。认知语言学扬弃传统语义学的研究路径,分析词的语义结构形成的原因和机制,但对其词义扩展的限制因素研究不足。词汇语用学为一词多义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尝试结合词汇语用学理论,从语用充实的角度,阐述一词多义研究新的着眼点。
关键词: 一词多义 词汇语用 语用充实
以原型理论为基础对比分析多义词“보다”和“看”
刘成杰
摘要:“보다”和“看”是韩国语和汉语中的基本动词。本文以原型理论为基础,分析了这两个动词的原型语义和扩张语义。原型语义上二者是对应的,都是“感觉性语义”。扩张语义部分,二者在“思考性扩张语义”上是可以对应的,在“行为性扩张语义”上有较大的差别。通过探讨二者的异同及发展路径,可以从整体上把握二者的语义结构及其内在的原因。
关键词:原型理论 隐喻 原型语义 扩张语义
从“扁平”走向“丰满”
——浅析莎翁笔下的理查三世[1]
罗瑜
摘要:历史上的理查三世是凶残无耻、冷酷无情的篡位者和暴君的典型,但除此之外人们对理查的了解甚少。莎士比亚在戏剧《理查三世》中通过他的生花妙笔,从残忍、无耻、虚伪、善辩以及内心等多个方面展现了一个思想缜密复杂,雄心勃勃,敢想敢做的理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该论文旨在通过具体分析剧本中对理查各个方面性格的展现,来探讨莎士比亚对理查的刻画,看看在他的笔下理查如何从扁平单调走向丰满完整。
关键词:扁平 丰满 戏剧独白 野心 扭曲
论《大个子莫纳》的互文性
缪伶超
摘要:“互文性”这一符号学术语最早由法国文学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特娃提出,指任何文本都与别的文本互相交织,任何作品都存在着对以往作品的模仿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本文试图对《大个子莫纳》文本进行题材上的互文性解读,重点讨论了小说与童话故事的互文关系,以探讨阿兰-富尼埃把“互文性”作为其小说主要创作手法的内涵和目的。
关键词:阿兰-富尼埃 《大个子莫纳》 互文性
语境:言语幽默的源泉
——试用动态语境观对言语幽默进行语用阐释
曲春燕
摘要:言语幽默,以其独特的艺术效果和交际价值备受人们关注。本文旨在运用动态语境观的相关理论试对言语幽默实例进行研究,为言语幽默的理解提供新的视角。通过分析,本文试图归纳出言语幽默的产生与理解机制,揭示幽默产生的根源--动态语境的存在,而且从语境关联程度的角度,分析言语幽默不被理解的原因,以加深了我们对言语幽默的理解,证明动态语境观在言语幽默研究中的有效性。
关键词:言语幽默 动态语境 语境含义 关联性 推理耗费
《湿地》中的哥特式元素和主题
任战
摘要:格拉汉姆·斯威夫特的《湿地》写于对作家们纷纷在小说中思索过去、寻找身份的八十年代,小说对历史的性质和真实性的探讨这一主题无疑是对时代精神的呼应。作者大量运用哥特式元素,结合意识流等创作手段,以形式上的炫目技巧有力地表达了主题。本文在概括小说创作的学术和思想背景的基础上,详细探讨了书中的哥特式元素以及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于加强小说主题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哥特 历史 后现代
俄语语义空泛词及其功能特点
沈健
摘要:语义空泛词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词汇语义衍生,在俄语口语称名中经常被积极使用,由于其语义的概括性、空泛性,只有依赖一定的语境和交际双方共同的统觉基础,它的意义才能被理解。语义空泛词是交际中一种替代性的非正常语言手段,因此具有特殊的语义特点和语用功能,从而增加了语言的表现力色彩。
关键词:语义空泛词 代词化 语义特点 语用功能
试谈古诗英译中的“标准”
韦春晓
摘要:许渊冲先生在他的翻译论集《翻译的艺术》中提出了诗歌翻译的三个要素,即意似、声似和形似,以此为基础又提出了意美、声美和形美的标准。本文分两部分对翻译的标准进行了思考,在第一部分也是主要的一部分中,作者通过自己的课堂内外的讨论以及翻译诗歌的实践,以及对英国诗人弥尔顿、坎陪恩和中国翻译家林纾等人诗论、译作的研读,对这三个标准作了进一步的反思和挖掘,以期能在前辈的基础上有新的拓展。在后一部分中,作者又由评价译作的标准出发,综合前人的经验和本人实践中获得的些许个人体会,对诗歌翻译者目标进行了进一步的考问。
关键词:三美 格律 节奏
浅析《我的安东妮亚》中作者自身对不同角色个性的投射
武泽明
摘要:在《我的安东妮亚》中,作者威拉·凯瑟巧妙地将自身的生活经历、性格特征中的重要部分投射在吉姆·伯丹、安东妮亚、莉娜、蒂妮等主要人物身上,既借助于对角色的描写寄托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与探察,也通过自身的投射使得人物的形象变得更加真实、鲜活。当然,作者并没有把这些人物变成自己的影子,而是赋予了角色更加丰满的个性特征,为文学的画廊增添了新的、栩栩如生的典型形象。
关键字:投射 生活经历 个性特征 人物形象
《爱玛》:波浪式结构中的反讽
向丁丁
摘要: 简·奥斯丁小说《爱玛》采用了和缓细密的波浪式结构,其中波峰与波谷之间的落差、前后若干波峰之间的张力、整体格局与现实外部世界的反差,共同构成了三个层次上的反讽。这些反讽既指向小说内的人物和事件,又指向读者的认知和期待。奥斯丁的喜剧精神和典雅文风,正是在这种多层次叠扣反讽的波浪式美学结构中得以共生的。
关键词: 波浪 反讽 落差 张力
小论现代语言学研究对索绪尔语言观的阐释与继承
熊况
摘要:索绪尔是现代语言学之父,他的语言观深深地影响着其后语言学领域的研究。可以说,现代语言学理论的方方面面都渗透着索绪尔的思想,而且,对于索绪尔理论本身的研究也有很多。本文试着通过对前人研究的总结归纳,来讨论现代语言学研究对于索绪尔理论的阐释,并通过分析现代语言学理论对于语言特征的归纳,来说明现代语言学理论对索绪尔语言观的继承。
关键词:索绪尔语言观,现代语言学研究,语言的特征,阐释,继承
从外来词翻译的变迁看归化与异化
杨 宁
摘要:本文从外来词的两种译法法——即音译和意译——切入,探究了外来词翻译的“异化”和“归化”现象及其演变。同时也探索了分别在词、句、篇层面该如何界定的译文的“异化”或“归化”倾向及程度。文章结论认为外来词进入汉语的过程,总是先以“异化”的方式处理,再逐渐得到“归化”,而牵涉到不同层面的文本分析时,“异化”和“归化”的标准难以得到应用。
关键词:外来词 异化 归化 音译 意译
茨威格《马来狂人》权力结构分析
姚轶励
摘要:凯特·米利特(Kate Millett),美国女权主义作家,妇女运动的代言人和领袖人物,1970年出版《性的政治》,被认为是政治女性主义理论的代表。其主要理论为:两性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政治的关系,即一个集团行使其支配权以统治另一集团,性是人的一种具有政治内涵的状况。而茨威格(Stefan Zweig),作为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向以细腻的心理刻画、出色的细节描写、独特的叙事手法著称。本文试图从另一个视角来看茨威格,藉由对茨威格中篇小说《马来狂人》的情节进行深入的分析并通过米利特建立的性别政治的独特视角来审视其中男权制社会背景下两性之间的权力争斗。
关键词:茨威格《马来狂人》 性政治 权力关系
组合的世界与聚合的世界
——小说《窥视者》的结构及其意义
张琳敏
摘要:本文以语言学中的“组合”与“聚合”这一对概念为线索,研究了法国“新小说派”代表作家阿兰·罗伯-格里耶所作的《窥视者》。本文指出,在尼采、佛罗伊德等哲学家的影响下,人类的非理性一面日益受到关注,而罗伯-格里耶在其小说创作中,一反重视情节——对组合世界的表现——的传统,而代之以表现聚合世界,刻画种种关系似有若无的旁枝逸叶。本文作者以为,从对组合世界——以时间性、理性为特征——的关注转向对聚合世界——以非理性、联想等为特征——的关注,是对人类本质更深入的求索。
关键词:组合 聚合 新小说派
浅谈新格莱斯回指理论
张晓雪
摘要:回指问题已经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亮点。本文将介绍莱文森提出的新格莱斯原则,并在语法与含意的理论背景下,结合乔姆斯基的约束理论,探讨其在回指问题上的应用。此外,作者还指出回指研究中存在的疏漏和不足之处,联系黄衍的语用方案,提出自己在这一问题上的一些见解。回指问题不仅涉及指称、视角,可能还关乎风格等,语用因素也是值得考究的一个方面。
关键词:回指 新格莱斯理论 约束理论 语用简化
巴赫金“权威话语”及“内在劝说话语”的应用
——“保卫上海话”之争的社会语言学解读
张雪波
摘要: 本文旨在运用巴赫金的“权威话语”及“内在劝说话语”概念探讨作为目前“权威话语”的普通话和面临普通话冲击的上海本地方言之间的张力;并通过分析3篇有关“保卫上海话”的媒体报道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透视受到普通话威胁的上海方言群体在张力中所处的位置。
分析的结果表明处在张力的双方在语言转移过程中的关系并不简单。即使在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前提下,普通话的强势给上海方言带来的影响也不是简单的二元化结果:有或是没有霸权式的影响。这两者的实际关系是动态而复杂的,它们及其它们所代表的阶层的意识形态一直不停处在争夺“霸权”的争斗(struggle)之中,互相影响,互相争夺“权威”性。“保卫上海话”就是上海话群体自发的显性斗争。从历时角度、站在整个言语群体的高度来看,即使在某一方如普通话占了上风成为“权威话语”的情况下,另一方也没有全盘服从;语言间的或者语言所代表的意识形态间的“交往”和“争斗”贯穿了整个语言发展史。
关键词:巴赫金 权威话语 内在劝说话语 保卫上海话
从后现代小说的解构特点看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赵舒静
摘要:反思、怀疑和颠覆是解构主义的主要精神。后现代的小说充斥着不确定性、片段性、反经典性等解构主义特点,通过对传统叙事模式的颠覆、对语言结构的创新折射出时代独特的审美认知。然而,这样的写作手法在令人耳目一新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暴露出后现代小说在创作上的局限性。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小说 解构特点 突破与创新 问题与局限
浅析《英汉大词典》(第二版)词和短语层面的语用信息情况
朱绩崧
摘要:本文首先简述语用学与英语词典编纂的关系,然后从称呼语、话语标记、情态动词、施为动词等四个方面对《英汉大词典》(第二版)词和短语层面的语用信息情况进行样本分析,并将选样与《新英汉词典》(世纪版)和《新时代英汉大词典》相关词条进行比较,以此得出结论:《英汉大词典》(第二版)较充分地体现了语用信息,但系统性尚显不足,应更多地借鉴最新原版英语语词词典。
关键词:词和短语 第二版 学习(型)词典《英汉大词典》 语用信息
汉语“致使”义兼语句与俄语使役句比较初探
——界定及范围、语义分类及表现形式
朱珍琦
摘要:汉语“致使”义兼语句是较有代表性的汉语兼语句,是汉语兼语句的一种主要类型。本文在回顾和借鉴汉语“致使”义兼语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界定并认为俄语中也存在相似的一类句子——“使役句”,并试图以此作为对照来研究俄语使役句的范围界定、语义分类及形式表现。
关键词:“致使”义兼语句 使役句
“无意思”中的意趣
——评爱德华·李尔的图绘五行打油诗
曾敏昊
摘要:本文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分析了维多利亚时期英国诗人兼画家爱德华·李尔的图绘五行打油诗是如何成为“使小孩子们看了喜欢,也让大人们复活了他们的童年的”儿童文学经典之作的。从形式上讲,李尔的诗作不仅节奏明快,音韵和谐,吟诵起来轻松愉悦;而且诗歌也因作者本人通俗滑稽的插图更妙趣横生。就内容而言,李尔的诗歌以叙事为本,以人物为中心,情节紧凑,所讲故事符合儿童的心性和思维方式。最后,文章浅析了李尔诗歌超乎狭隘的现实的“无意思性”对于儿童及成人的特殊的价值。
关键词:爱德华·李尔 图绘五行打油诗 形式 内容 “无意思性”
网站:www.xubinghui.com Copyright©2024 必赢nn699net - 点击进入 版权所有 沪ICP备050136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