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晚,在德语系青年研究员李双志老师的主持下,来自安特卫普大学和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Arvi Sepp教授和Philippe Humblé教授在文科楼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多语”讲座,主题为“文学与移民:对多语共存与翻译活动的思考”。讲座不仅吸引了来自德语系和英语系的外院同学参加,还有来自地理专业、国际政治专业等其他院系的同学,共同参与这一跨学科问题的讨论。
在探讨多语问题之前,报告人和听众们早已身处多语环境之中。讲座开始前,我们发现在座的同学会英语的多于会德语的,而两位教授都是精通六七门语言的多语使用者,于是在主持人的引导下,讲座语言从德语切换为英语,在实现理解便利的同时,也让我们初步体会到多语、翻译和理解的现实意义。
在讲座的第一部分,Sepp教授从哲学和思辨的角度解析了多语现象,及其对于人类文化、思维的深层含义。教授从概念定义开始,指出多语在思维和语言上的多层含义,并以大家熟知的卡夫卡为例,展开讲座。然后教授用达达主义,Hugo Ball的艺术形式阐释多语对民族身份认知、民族文化的解构作用,又介绍了Herta Müller,Terézia Mora,Yoko Tawada这些移民作家,指出多语现象对于移民作家的写作,以及在他们面对文化张力时的多种意义。随后,Humblé教授在讲座的第二部分介绍了两位流亡中的多语作家Alexander Lenard和Robert Schopflocher,向听众展现了他们如何面向不同的读者群,以多语写作和翻译维持生计,又如何以不同的语言传达不同的讯息。
两位教授的精彩报告给听众带来了很多启发,同学们从历史地理的角度、翻译理论和文学的角度,以及国际政治的角度分别和教授们交换了意见和想法,也对我们所处的多语环境、翻译活动、以及移民对文学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网站:www.xubinghui.com Copyright©2024 必赢nn699net - 点击进入 版权所有 沪ICP备05013629号